首页

妍妍女王在线播放

时间:2025-05-29 05:22:06 作者:5月28日央行开展215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浏览量:70156

  探索浩瀚宇宙 建设航天强国(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本报记者 刘诗瑶

  新时代新征程,仰望苍穹,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航天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作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中国空间站重量达到百吨级、工作生活空间超过100立方米、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充分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志气、中国实力。

  太空“筑巢”——

  从“小一室”到“大三居”

  “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梦想的一大步,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2022年9月2日,当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完成首次出舱时,不禁如此感叹。

  2012年,刘洋搭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首次飞天,离开“天宫一号”时许下愿望:“我一定会再回来。”时隔10年,刘洋实现了再次“飞天”的梦想。这次“入住”,她的感受大不相同。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刘洋和队友们共同迎接了问天舱和梦天舱两座实验舱的到来。当三舱相拥于苍穹,“T”字基本构型稳稳飞行在太空,中国空间站巧夺天工的设计令人惊叹。

  科研人员这么比喻:“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那么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就相当于是一室一厅的房子,中国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无论是首次出征还是多次“飞天”的航天员,都对中国空间站赞不绝口。

  航天员聂海胜执行过3次飞行任务,每次都有新的感触和体会,中国空间站给他最直观的感受是:“舒适度不断提升,可靠性越来越高,活动空间变大了,太空食品也越来越丰富。”

  “进入空间站后,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非常大,很有纵深感;第二个感受是睡眠区很安静,噪声很小;第三个感受,这是个‘景观房’。休息时我都会迫不及待拿起手机,拍一拍窗外的动人景象;最重要的感受是,这里是我们国家的空间科学实验平台,实验机会难得,操作体验珍贵,让我十分自豪……”航天员汤洪波说。

  从“小一室”到“大三居”,中国空间站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智造”。

  “跟在别人后面把所有程序都走一遍,那样我们就永远落在后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曾如此形容。

  中国载人航天起步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国际航天关键难题;自主研制满足空间站任务需求兼具中国特色的空间站机械臂系统;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从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发射开始,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我国就完成了空间站全面建造,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中国载人航天用30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秉持规模适度、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通过中国空间站的设计研制,中国航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标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自信与自豪。

  制度优势——

  数十万名科研人员托举起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

  范高洁每次抬头望天,就会想起中国空间站,心头涌起一股暖意,也有许多牵挂。她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一名科研人员,所在团队相当于“太空之家”的“大管家”,为空间站的稳定运行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组合体姿态是否正常、舱内温湿度是否适宜、各系统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太空授课信号流不流畅、航天员出舱安不安全……从空间站建造至今,范高洁和同事轮流24小时值守,密切关注着空间站组合体在太空中的“一举一动”。

  每逢火箭发射,徐立平是最牵挂航天员的人之一。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参与了保障航天员出征太空时逃逸塔发动机的药面整形工作。精细操作、日复一日,徐立平带领团队与危险性极高的固体推进剂打交道,对逃逸塔发动机的燃料面进行修整。磨刀、铲药、雕刻……他们自主设计制作专用手工整形刀具,始终保持着合格率100%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

  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托举起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各战线广大航天人相互支撑、团结奋斗、不甘人后、自立自强的精神,透着新时代的中国志气。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在我国航天史上,曾有着“万人会战造神舟”的传奇故事。在空间站建造过程中,“西安和上海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翼电池片、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电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还在工厂里,第二天就能‘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有专家这样形容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把每个人的岗位工作做好了,拼起来就是中国航天,就是伟大祖国”,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的这句话,始终是年轻航天人的座右铭。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航天精神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成果转化——

  空间应用成果4000余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开展,我国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航天员景海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时我和陈冬兄弟都非常高兴,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地面工作人员。我们拍了很多照片,还跟生菜芽合影留念。”

  过了6年,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中秋,吃上了自己培育的新鲜生菜。航天员蔡旭哲评价:“口感很好。”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这是中国太空之家的初心使命。在这个国家空间科学实验室内,一项项空间科学实验有序开展,越来越多的应用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小小水稻太空“转一圈”有望实现优质增产,太空黄瓜、太空番茄等蔬菜备受好评,航天育种助力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围绕航天员在轨生活研发的骨丢失对抗仪等可应用于防止退行性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截至2023年8月,中国空间站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我国空间应用成果4000余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在强大的航天技术支撑下,空间站里的“天宫课堂”越发精彩。授课空间从天宫实验室、空间站核心舱拓展到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更加宽敞明亮;授课信号更加流畅,数倍于5G网速的“太空宽带”支持天地师生对话;授课方式新颖超前,航天员戴上混合现实眼镜,演示植物样品的采集操作……“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心里生根发芽,诠释中国人逐梦太空的深刻意义。

  以地球摇篮为起点,中国航天人在浩瀚宇宙不断书写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中国航天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自立自强、勇毅前行,中国航天事业将不断创造新辉煌,中国人的飞天脚步会迈得更稳更远。(人民日报)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太原唱经楼内上演传统“开笔礼” 孩童“沉浸式”体验古代“开学典礼”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系统观念要求以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综合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强调认识解决问题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自我革命涉及管党治党方方面面,是全方位、全过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系统工程,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有机统一的动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如此严肃认真地对待自身建设,如此高度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体系化的方式推进自我革命,这是我们党的显著优势,也是引领时代的制胜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创新理念,实施一系列变革实践,健全一系列制度规范,推动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不断深化发展,初步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水利部:2023年中国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

在中国,民族的文化及心理特点十分突出,在内涵上比外显的国家制度化特点具有更多内在的、“软”性的思想意识上的特征,即民族成员表现在民族意识上的自觉认同以及这种文化、心理认同的深沉性、继承性和强大性。

湖北襄阳:智慧平台远程喊话防溺水

11月2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吴涛)“满减优惠”“打折促销”“会员折扣”……“双11”临近,消费者沉浸在各大电商“买买买”,以为捡到了大便宜沾沾自喜,不过到线下商超看一看,可能发现同款商品线下价格更便宜。

台湾桃园机场跑道例行维修致大量航班延误 引发民众不满

3月15日,海信视像在上海召开了以“AI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全场景显示新品发布会,带来三款ULED X Mini LED电视新品,包含4万级分区的超级旗舰UX、画质冠军U8N Pro以及全新一代爆款王U7N。

“双十一”宁夏在线旅游销售额增长逾四成

香港7月13日电 (记者 戴小橦)近日,由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外交部驻港公署)组织的“走进海南,推动港湾联动发展”外国在港领团和商界参访团顺利结束海南之行。从海口到文昌、琼海、儋州、昌江,再到三亚,记者采访了多位外国在港领团和商界参访团成员,看看他们此次来到海南最关注什么,此行又收获了什么。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